久安

久安福音視訊網

ads

李牧师主日学 传道书第一章

时间:2014-12-22 00:45来源:網友 作者:本站編輯
李牧师主日学 传道书第一课
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李牧師主日學:传道书第一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李建生牧師
Loading the player ...

傳道書

第一章:虛空與勞碌

.傳道者言萬事盡屬虛空(11-18
 .作者背景(11-2
【傳一1「在耶路撒冷作王,大衛的兒子,傳道者的言語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在耶路撒冷的王、大衛的兒子、傳道人的話。」
 傳道者”。所羅門重複以傳道者來自稱。這稱謂指他是召集和在集會中講話的人。他向一群智慧人講話,而這些人在古代的以色列,是神藉以向人傳達真理的仲介人(耶一八18)。
大衛的兒子。就是所羅門。他得到神所賜的天才(王上3:9-13),卻驕奢淫逸,浪費才華。所以他最有資格講述本卷深奧的真理。大衛共18個兒子,所羅門是他和烏利亞的妻子拔士巴所生的第二個兒子。唯一繼承王位。
         在耶路撒冷作王。“傳道者”是“王”。所以肯定是指所羅門王,儘管本卷沒有提他的名字。因為他自知犯罪,不配稱“平安王”,而以傳道者第三人稱方式,勸勉世人,其他指出所羅門的章節,涉及他的智慧,說他是許多箴言的作者(見傳1:12,13,16;2:15;12:9;參王上3:12;4:32)。
         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莊嚴輝煌。她不僅是王室的所在地,更重要的,她是神在祂的子民中間所選定的臨格處。在這裡,信仰和神聖的智慧應達到最純潔、最卓越的程度。坐在這座城市王位上人的應當是理想的君主。他應能服從於神的引導,接受到祂的管理,向虛心領受的百姓反映神的智慧。
 【傳一2「傳道者說: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凡事都是虛空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傳道人說:虛空之虛空!虛空之虛空!萬事都虛空!」
本節揭示全書的主題。“虛空”在書中出現逾30次,原文有“一口氣”的意思(詩一四四4)。極言其短暫飄忽。本書突出人生的無益與無意義。要是生活中沒有了造人與萬物的神的同在,不能遵循祂在人身上的計畫與旨意,人生有若捕風捉影,全屬虛空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凡事”指人離開神在地上所作的一切。“虛空的虛空”為希伯來文形容詞的強調用法,等於說“極端虛空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虛空的虛空……凡是都是虛空”。這個萬物都全然虛空的論題在第一章3至11節,也在整卷書中詳細闡述。這論題與羅馬書八章20至22節一致,由於罪,萬物都服在虛空之下。人要汗流滿才能糊口(創三17,18)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虛空的虛空」:這種疊詞於原文有至高的意思,意即「虛空之極」。本書的目的並非勸人悲觀失望,而是針對拒絕神的世俗主義。
2
凡事」:指「在日光之下」的物質世界。在這規限的範圍裡,人生顯得毫無意義。
「虛空」:有以下幾種含意: 1.短暫和空泛。2.不可靠、脆弱。3.徒勞無益的。4.虛假。而傳道書涵蓋了以上所有的含意,表達了一切都是不值得信任、不實在,也是沒有意義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虛空的虛空:它是序言的主題和全書的中心思Hebel(虛空)在《傳道書》中出現37次,是在舊約其他地方出現33次,其基本含義是“氣息”或“汽”,被比作做“偶像”之類虛妄無價值的事物,及偶像崇拜(王下17:15;耶2:5;10:8)。有人說在《傳道書》中沒有一個詞針對偶像崇拜,然而這個關鍵字常用於偶像及偶像崇拜。傳道者說,除了追求神並順從祂之外,人所追求的一切都是“虛空”的。
 所羅門強調的是:所以人類的追求和生活,若不朝著神,就沒有價值,也不能令人滿足。
         傳道者說。希伯來語用過去時。“傳道者說”說明所羅門是說話者和作者。
         凡事都是虛空。全世界,包括所有的生物,似乎都只是一種氣息,沒有任何希望。
         作者在2~11節中指出,從屬世的眼光看,人生是虛空的(2節)、勞碌且無益處(3節),根本跳不出包藏萬般煩惱的地上世界(4節)、大自然(5~7節)與歷史(8~11節)的局限。他指出這些都是事實,但並不代表全部真相。若只從人的角度來看人生(“在日光之下”),連他自己的一生也是“虛度之日”(七15)。但他的信心眼睛所見到的遠比這為廣闊。
.日光之下的勞碌(13-4
【傳一3「人一切的勞碌,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,有什麼益處呢?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人的一切勞碌、他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、有甚麼益處?」
  勞碌”指體力勞動(參詩一二七1),也可指心力的操勞(參詩二十五18)。此處當包括二者。“在日光之下”一語,聖經中只見本書,出現近30次,指的是人的世界有其極大的限度,一切事物都很短暫。在此極限中的一切努力,方向錯誤,偏離了神造人的目標,結果無非失望、苦惱,毫無益處!耶穌對此有很精闢的說明(可八36~37)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有什麼益處”。人的努力並不保證有正面的利益。“在日光之下”。不指出事物,卻指出其位置。在本書多次使用(29次),這單單指人類所居住的地球,是在太陽之下。
。在希伯來語中泛指“人類”。人類是代代相傳,生生不息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在日光之下。即“在天下”(傳1:13;2:3;3:1),出現在《傳道書》中大約有30次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有什麼”是帶有否定意義的反問詞。類似於太16:26主耶穌所說,“人若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生命,有什麼益處呢?”傳道者所期望的回答是:“沒有
3
益處。希伯來語是yithron,在本卷別處出現九次(傳2:11,13;3:9;5:9,16;7:12;10:10,11)。
 所羅門可能用這個比喻指商界不間斷的活動,目的是得到有價值的利益(見傳2:11節注釋)。但是往往前人建造,後人拆毀。徒勞無益和不安全是人類辛勞的特點。
 【傳一4「一代過去,一代又來,地卻永遠長存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一代在過去,一代又到來,地卻永遠存立。」
。。人生本已短暫,若和所生活的大自然比較,更顯得匆忙!我國詩人見月圓月缺,曾慨歎人生太匆匆。《詩篇》的作者也有人生“如夜間的一更,…如睡一覺”之歎(九十4~5)。人生的無益問題永無休止,看不到何日能得到解決(“一代過去,一代又來”)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地卻永遠長存」:與短暫的人生構成強烈的對比。這僅是相對的說法,並非指天地不會廢去。(參詩102:26; 太24:35; 彼後3:10)。中外古今,興衰更替,人生短暫,不如地之長久。
         永遠。該希伯來語詞的動詞詞根含義不明。指“無限”、“無窮盡的未來”、“永遠”等。最好像其希臘語同義詞那樣,按照所用主題的性質來理解(見出12:14;21:6注釋)
         長存表達持續性和耐久性。所羅門在這一節裡的對比,可能有感於恒久的大山、湧流不息的江河以及不斷交替的晝夜。
.日光之下,萬物虚空的迴環(15-7
神所創造之宇宙萬物那無止境的循環,闡明萬物單調的虛空。
作者以三個大自然的現象來比喻人生空虛的迴環複始。
       5~7表面看去,世上活動多姿采,但究其實際,並沒有新發展。人類的辛勞和大自然的運轉一樣毫無所獲。作者以太陽的起落、風的旋歸、江河的流轉為例,周而復始,令人困乏厭煩。
A日頭的比喻。
【傳一5「日頭出來,日頭落下,急歸所出之地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日出,日落,喘噓噓地跑回它所由出之地。」
這裡用來形容太陽的辛勞。
 
       5~7表面看去,世上活動多姿采,但究其實際,並沒有新發展。人類的辛勞和大自然的運轉一樣毫無所獲。作者以太陽的起落、風的旋歸、江河的流轉為例,周而復始,令人困乏厭煩。
B風的比喻。
【傳一6「風往南刮,又向北轉,不住地旋轉,而且返回轉行原道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風往南颳,又向北轉;不住地旋轉,又循其旋轉道返回原處。
4
轉。描繪不停的活動和重複。“北”和“南”與第5節太陽升起落下的“東”和“西” 相對照。
 不住的旋轉。本節希伯來語四次用了來自詞根“轉動”、“環繞”的詞語,強調不停的活動和反復
         所羅門不是抱怨大自然的迴圈不息,而是從中看到人類生活的重複性(傳1:4)。人生難道就是這樣代代繁衍,看不見崇高的目標嗎?在人生難道就沒有輝煌嗎?神難道沒有永恆的旨意,最終替代人類活動這種一代又一代無休止的重複嗎?
         這裡描寫空氣在地球表面流動。古代其他文學作品根本沒有如此精確的科學性。作者對於大自然的洞察力,遠超古代大多數人。
C江河的比喻:
 【傳一7「江河都往海裡流,海卻不滿;江河從何處流,仍歸還何處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谿河都往海裏流,海卻沒有滿溢;谿河流到哪一個地方,還再流到那裏。」
作為大自然迴環不息的第三個例子,所羅們描寫水的迴環。雖然各種自然力呈現出不停迴圈的圖面,它們的活動卻是神所設計,並按照祂的旨意運作的。但是人類大多數的活動不是神所設計的,沒有滿足神起初創造人類時的心願。人類持續不斷尋求得到幸福和滿足的新途徑。然而只有一個方法能達到真正的目標:那就是與創造主和諧(見太11:28-30)。
.人間虚空的迴環(18
【傳一8「萬事令人厭煩(或作“萬物滿有困乏”),人不能說盡。眼看,看不飽;耳聽,聽不足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萬物〔或譯:萬事都有〕都疲勞困乏;人也不能說得盡;眼看,看不飽,耳聽、聽不足。」
  “萬事”指4~7節和類似的事。這一切都不能讓人得到滿足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人不能說盡”是說世事厭煩無法盡述,耳目之欲永難滿足。
         不息的迴環,只帶來厭倦,叫人看不完,聽不盡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萬事」:也可以譯為「一切話語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萬事令人厭煩」:可以翻譯成「萬事令人厭煩」、「萬物充滿困乏」、「一切話語令人厭煩」、一切化與充滿困乏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飽」:通常用來指「肉體的飢餓得飽足」,而這裡是指「情緒和心理上的滿足」,永遠慾望無窮。
         萬事令人厭煩,作者指從口、眼、耳三方面的官感表達虚空。
         口說:人不能說盡。這裡的“人說”涉及“萬事”。
 
 
5
         眼看看不飽。外表的感受不能滿足內心的渴望。萬事即物質的福分,不能滿足有思想的人。真正靠近神不是通過外面的感覺,而是憑著內心的感受。神是個靈(約4:24),所以必須以心靈接近祂。
。。。耳聽:同樣,肉耳聽到的,無濟于永久的利益;除非傳到屬靈內在的耳朵,才能聽到神的聲音。
.人類歴史虚空的迴環(19-11
要是沒有了神,一切只從“日光之下”的世人觀點來看,世事只是不斷的循環。環境(“已有的事”)和人的勞碌(“已行的事”)看似在變,其實依舊。許多好像是新的事,只是舊事翻新,人太容易忘記,把它們當成新。因此在“日光之下”,人的過去、現在和將來都毫無用處,不能説明人認識人生的真義。
  歷史的過程亦只是一連串事物的不斷重複。
【傳一9「已有的事,後必再有;已行的事,後必再行。日光之下,並無新事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必有的事、是曾經有的;必行的事、是曾經行過的: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」
  無新事。指自然界迴圈不息,沒有變更。只要目睹一輪,就等於看見了一切。物質相互之間在不知不覺中相互溶合,沒有什麼區別。這種循環除了自我延續之外,似乎沒有更大的目標。
【傳一10「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?哪知,在我們以前的世代,早已有了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哪裏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說:『看哪,這是新的』?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。」
  豈有一件事。作者遇到了針對他第9節論點的異議,要求對“新的”事作出解釋。
         在我們以前的世代,與第4節的“永遠”是同一個詞(見出12:14;21:6注釋)。這裡的時間名詞是複數,動詞是單數。名詞用於集體概念。
         早已有了。似乎是新的,其實早已有了。上下文表明所羅門在第9,10節中指自然界的各種現象,包括人生的週期。
 【傳一11「已過的世代,無人紀念;將來的世代,後來的人也不紀念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先前的世代無人懷念着;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〔原文:他們〕也不懷念。」
 有關人類過往和將來努力取得寶貴之成就的回憶,不久也被忘記。
         已過的世代,所有的人和“事”(第10節),都會消失遺忘。
         無人紀念。看上去是新的,這是由於人們忘卻了過去。同樣,上一代人的事,下一代會忘卻。名望也是這樣。今天的名人,似乎是不可缺少的,到明天卻會被替代和忘卻。“有什麼益處呢?”(第3節)。我們前四代的先祖的名字你知道嗎?
 
6
         將來的世代這裡可能指以後各世代的人們。上一代人的名望會被下一代人所遺忘。所羅門用名望的短暫性來歸納他的前言,用“將來”表示強調。
.智慧勝於愚昧(112-17
靠智慧去尋求,越多智慧越增憂傷。雖智慧解決不了問題,但是智慧還是可貴。
【傳一12「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我傳道人、我曾在耶路撒冷作過王管理以色列。」
作者改用第一人稱,自述生平經歷和感想,以王者身分說話,有力量“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”(13節)。
         “傳道者”是所羅門,因為只有大衛和所羅門統治“以色列”,以耶路撒冷為首都。況且說話者是“大衛的兒子”(第1節)。
 寄情酒食男女的歡樂,仍是一場春夢(二1~11)。果真一切如浮雲,全屬捕風捉影?又不儘然,因為有一事絕對會發生,只是遲早問題;這就是死亡(二12~23)。
 【傳一13「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,乃知 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我專心一志用智慧去尋求窺探天下所發生過的一切事,就知道神給世人所勞碌的是多麼喫力的勞苦。」
  “極重的勞苦”。沉重的任務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尋求」:指往深處去探討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查究」:指往廣處去觀摩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經練」與「勞苦」:於原文為同一字根,可譯作「事務」(如5:3)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極重」:原作「禍患」(參2:21)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專心」:誠懇並熱切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尋求」:深入的查考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查究」:廣泛的徹底搜尋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尋求、查究」:指竭盡心力的研究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叫」:「派定」的意思。
         我專心。這個詞或其同義詞在本卷和聖經的其他章節中出現多次(傳1:17;7:25;8:9,16)。希伯來人認為心是情感和智力的所在(見代上22:19;伯7:17)。所羅門殷勤地耕耘自己的心田,專心研究博物學、哲學、詩歌,和其他有用的知識。
         尋求含義很廣,包括“找到”、“闡明”、“討論”、“實踐”、“通過應用和研究去尋求”(見創25:22;出18:15;申19:18;代下14:7;詩119:10;摩5:14)。
         查究。有“探究”、“查出”的含義,曾用來指偵察迦南地(民13:16,17,25,32),意為對知識的開拓性研究。“尋求”和“查究”都是指追根究底,研究事物的各個方面。
7
         用智慧尋求。可能指所羅門在一生中由於神的悅納,個人的研究和觀察所獲得的智慧。希伯來原文可以指各行各業的技巧和聰明。
         一切事。希伯來原文指“天下發生的一切”,這裡主要指人類的活動。
叫世人所經練的。神在人的心中種下了學習和研究的願望。這是一件艱辛的任務,需要在肉體上和精神上付出很大的代價。
         極重的勞苦。意為“難受的折磨”。
天下”指世上。他誠誠懇懇尋求答案(“專心”),得出了三個結論:
A,神給人作的是極重的勞苦(13節)。人所遭遇的問題是神分派給人的,不能躲避或卸脫。
B,人盼望可從自己勞碌得來的享受滿足(8節),世界可以不斷更新、進步(9~11節),但真正得到的是失望,有若捕風,甚麼也得不到(14節)。
C,人所以如此失望,是因為他思考的能力有限(“缺少”),找尋不出世事的規則和系統(“彎曲的不能變直”),雖有哲人的智慧,也只能陷於沮喪和迷惘中。
  尋究世事乃極重勞苦:人乃有思想的活物,不能滿足於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狀況,神在人心裡安放了對人生時序和規律的渴求,這種需要化成一股力量催使人要為人生萬事尋求解釋及完美。
 【傳一14「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,都是虛空,都是捕風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我見過日光之下所發生過的一切事;都是虛空!都是捕風!」
  “捕風”。虛空無用的活動。
         這一切探求亦屬虛空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捕風」:即「撲空」,指徒勞無功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天下所做的一切事」:指研究的範圍限於世間所有的資源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事」:「忙於做某事」、「積極做某事」,有一種不得不去做的意味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捕風」:可以譯為「靈的痛苦」或者指「抓取不可能得到的事物之野心」。而後者(亦及「捕風」)比較可能。
         我見。希伯來原文的含義往往不止看見外貌,還包括敏銳的洞察力或感覺。其派生的名詞意為“啟示”。這裡是指所羅門敏銳的觀察,其基礎是他對事實的潛心研究。
         。即人的事業和作為,其中有很多被證明為沒有價值或益處。
         捕風。“捕”的詞根可能來自“餵養”、“放……吃草”。參何12:1“以法蓮吃風,且追趕東風”。無論怎麼翻譯,該詞都強調人的努力和研究大部分是無效的。又參賽44:20“他以灰為食”。
 【傳一15「彎曲的不能變直,缺少的不能足數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彎曲的不能變直;缺少的不能足數。」
  人生充滿矛盾而不能解決的事情。
         虛空,在於人的努力奮鬥而似乎無法改變上天的安排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缺少 ...... 足數」:或譯作「不存在的不能去數算」。
8
         「彎曲的」、「缺少的」:可能都是指思想上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彎曲的。該詞詞根的含義是“彎曲”、“擰”,不是主動的,而是被動的。人“所做的”(第14節),被“彎曲”了。
。希伯來語詞根的含義是“安排”、“糾正”、“佈置”。這裡強調人無法靠自身的力量應付不斷面臨的處境。
         不能足數。缺得太多,無法估計,更不要說彌補缺欠了。“足數”還可以譯為“分配”、“指定”。
 【傳一16「我心裡議論說,我得了大智慧,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,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我、我心裏自己說:『我得了大智慧,勝過我以前所有管理耶路撒冷的人;我的心也經驗了許多有智慧有知識的事。』」
  “我心裏議論”。我對自己說。“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”。如麥基洗德(創一四18)、亞多尼洗德(書一○1),也許還有列王紀上四章31節所列舉的哲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得了大智慧」:原作「增加智慧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眾人」:可包括王上4:31所說的智士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知識」:是從外界收集累積而成的,與從內心湧出來、憑直覺判斷是非的「智慧」不同;但在詩歌裡,二者常可通用。智慧有屬天屬地之分;真智慧是從神來的(箴1:7)。屬世的智慧,在神看是愚拙的(羅1:22)。箴言所講的智慧是屬天的;傳道書所講的智慧大部分是屬世的。因此,「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煩」(18)。
         「多經歷」:字面意義是「曾經見過」。而這裡是指「曾經經驗或享受過」。
         我心裡議論。是希伯來語是強調形式,表示個人的思考,而不是與別人討論。
         我得了大智慧。指他的才能在工作和學習中得到培養,從而在知識和經驗上長進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在耶路撒冷。更確切地說,是治理“耶路撒冷”的人,即所羅門之前耶路撒冷的智者和掌權者。
         多經歷。希伯來語原文意為“見過(深刻領會過)許多”“智慧和知識的事”。希臘語七十士聖經譯本把“智慧”譯為道德價值,把“知識”譯為思維能力。
     1618作者說,即令有像所羅門王般的智慧,依舊無濟於事。他試過用智慧,也想試用“狂妄”和“愚昧”(例如二章所說的追求享樂) ;結果是,智慧的尋求若只在“日光之下”,徒增困擾。人懂得越多便越痛苦。
 
【傳一17「我又專心察明智慧、狂妄和愚昧,乃知這也是捕風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我專心一志要明白智慧,要明白狂妄、和愚昧,就知道這也是捕風。」
  愚昧。該詞詞根可能表示“橫著放,”似乎暗示智慧不一定指導他所研究的題目。
9
         捕風。見14節注。
.皆盡愁煩(118
    所羅門發現即使是大智慧也不能減少生活上的挫折。那只能讓他對虛空看得更清楚
【傳一18「因為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煩;加增知識的,就加增憂傷。」
  〔呂振中譯〕「因為多有智慧,就多有愁苦;增加知識,就增加痛苦。」
愁煩。其詞根意為“煩惱”,“生氣”。學習過度會造成失眠,緊張,有時甚至生病。但不要下結論說所羅門認同無知為福的看法(見箴4:7)。
憂傷。即精神和肉體上的“痛苦”。人若想求智慧,就得深深挖掘。研究須付出健康和體力。但知識多不等於品格好。因信稱義打開了天國的門戶。單靠知識是做不到這提點的。
 
參考書目:
《啟導本聖經註釋》《雷氏研讀本聖經註釋》《串珠聖經註釋》《SDA聖經註釋》蔡哲民《查經資料》
 
(责任编辑:admin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11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